法国巴黎的一场闭门会议,30国军方首脑悉数到场。这次会议不是为了讨论如何收尾,而是为俄乌战争的下一阶段定调。美国逐渐抽身,欧洲却想主动接手。维和部队?还是更大的地缘政治赌注?没人敢轻易下结论,但局势已然暗流涌动。
英国首先表态了。新任首相斯塔默高调宣布派遣维和部队,并启动具体行动部署。他不止一次提到,这是英国展现全球角色的重要时刻。而马克龙紧随其后,用一贯的姿态表示支持,并迅速推进兵力动员机制,两人携手推动了一份看似雄心勃勃的计划:组建独立于美国之外的欧洲联军。但问题显而易见,这真的是防务自主化的一步棋吗?还是一种权宜之计?
细节让人失望。这项计划听上去宏伟,却漏洞百出参与国家名单模糊、兵力规模未知、后续战略缺乏实质性方案。如果说有什么确定无疑,那就是对俄罗斯的强硬姿态。但仅靠几个口号就能撼动普京政权吗?恐怕连最乐观的人都不会信。
拉夫罗夫几乎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回应。绝不接受北约驻扎乌克兰。他毫不客气地指出,如果西方真的迈出这一步,必将引发全面军事冲突。一旦擦枪走火,局面将彻底失控。从以往经验来看,俄罗斯从来不会只是威胁,它会用实际行动证明红线不可逾越。那么问题来了,当炮火响起时,这支尚未成形的联军究竟有多大胜算?
现实比口号更残酷。看看德国吧,被视为欧洲经济引擎的大国,如今坦克库存不足300辆,还得从博物馆里翻找零件修复老旧装备;再看看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军事介入;还有斯洛伐克等东欧小国,不断警告不能冒险刺激俄罗斯。在这些分歧重重的问题面前,团结显得如此虚弱,更别提什么统一指挥体系或稳定供应链了。
为什么此时冒头?有人说这是美俄关系缓和给英法提供的新机会。今年以来,美国表现出明显意愿淡化在俄乌战场上的直接存在感,把更多资源转向亚太地区。而与此同时,美俄之间也出现一些低调互动迹象,比如双方恢复部分外交渠道,以及拜登政府减少公开谴责俄罗斯领导层言辞力度。在这种背景下,英法希望填补空白,也许不仅仅是为了捍卫所谓自由民主秩序,更是一种久违的大国野心使然。
然而历史总有惯性。从二战结束至今,无论是在冷战中的核武博弈还是21世纪初期中东事务上,欧洲始终充当着华盛顿的小跟班角色。这种长期依附带来的结果,就是如今面对重大安全危机时缺乏足够决策与执行能力。即便像英国这样自诩曾经日不落帝国光辉犹存,也不得不承认脱离北约框架单干风险极大,更不用说那些人口稀少、财政拮据的小型成员国了。
网友们对此议题争论激烈。有评论写道:如果连自己的边界都守不好,还谈什么远征?另一位讽刺道:这哪里是什么维和行动,说白了就是换个壳子的挑衅罢了。当然也有人支持:至少他们站出来了,比继续躲在美国背后要好。
那么未来呢?假如这个计划真的付诸实施,会发生什么变化?一个可能性是,大多数国家选择观望甚至退出,只剩下英法两家主导,将整支联军变成一种名义上的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则是某些关键事件突然爆发,例如波兰决定加入并成为先锋力量,引发整个东欧阵营倾斜,从而迫使事态急剧升级。不管哪种情况,都意味着新的矛盾、新的不确定性,而代价很可能由普通民众买单无论是在伦敦街头抗议通胀的人群中间,还是被困在冬季停电中的基辅居民家里,他们才是真正需要答案的人群。
没有总结,因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终点。一切还悬而未决,你怎么看待这样的局势发展方向呢?